題目 題型:文言文閱讀 難度:★★★★★ 11.9萬熱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送周御史序歸有光士之居官,非以享爵祿、操利勢、使人奔走承奉之為榮;惟其所至有惠澤及于人,使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送周御史序
歸有光
士之居官,非以享爵祿、操利勢、使人奔走承奉之為榮;惟其所至有惠澤及于人,使其民愛戴之如父母,令名垂于無窮,此其所以為榮也。詩曰:“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言君子能以道得民,民愛慕其德,詠歌其衣服容貌言語之美;其還歸于周矣,而萬民猶望之也。
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簡命來按吳中。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國,率一歲還報。公滿歲且去,而吏民伏闕上書愿留者數千人。詔聽復留。于是歲及三載,始改命提學于南畿①。蓋巡按御史無再歲者,其奉特旨,自國初以來,如公等比,三四人而已。公在吳,每行縣還,百姓扶老攜幼,填溢街巷,使車不得行。嗟乎!仕而得民之愛慕如此,可以為榮矣。
國家貢賦,仰給東南,異時承平無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猶不肯議蠲貸;而自頃歲島夷為寇,兵興,賦調滋繁矣。然盜瑜度大海,輕行內地,數千里間,剽掠一空。歲復大旱,民嗷嗷無經宿之儲。當時議者猶以國計為辭,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財賄,聞蠲賦之語,往往相顧而笑。公獨慨然上奏,盡停蘇、松②歲入數百萬,以死傷垂盡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自寇之入人皆憂將之不選兵之不練賦調之不給而已若如議者拘攣之見非惟稅無所出將盡驅東南之民以從賊。朝廷豈徒失數百萬石之賦而已哉?
昔人有言,古之大過人者,能于擾攘急迫之中,行寬大閑暇長久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測而大服也。使世之君子能持此說,夷狄之患,庶乎可免矣。公為政寬大不擾,受命分閫③,皆先進老臣,輒裁之以法;所調天下兵聚海上,狼、廣、粵、熒之人,繹絡城下,無不斂戢,民不知兵行之害。此皆卓然可稱者
公去吳之明年,士大夫多紀述之。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顧公因民之志,作頌一首,以謂古詩三百篇作者皆不自為序,而有待于卜氏之徒,故屬其序于鄙野之人云。
(選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南畿:今南京。②蘇、松:今蘇州市區和吳江區。③分閫:出任將帥或封疆大吏。④狼、廣、粵、焚:指古代不蒙禮樂教化的蠻族。
【1】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令名乖于無窮 令:讓,使,
B. 被簡命來按吳中 按:巡視,巡查。
C. 以死傷垂盡之民 垂:接近。
D. 受命分閫,皆先進老臣 先進:前輩,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其還歸于周矣 吾其還也
B. 民嗷嗷無經宿之儲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C. 此天下所以不測而大服也 侶魚蝦而友麋鹿
D. 而有待于卜氏之徒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周御史為政寬大,任人唯賢,深得百姓愛戴:他每次巡行地方回來,都有百姓成群結隊地圍著向他請愿,以致街道擁堵,公車難行。
B. 面對遭受海盜、天災的形勢,議者猶墨守成規,唯獨周御史敢于諫言,請求暫免賦稅以安撫蘇、松兩地百姓,足見其為民擔當的品格。
C. 文章開篇明確提出士大大做官應惠澤百姓,為下文敘述周御史的事跡張本;這種敘議結合的寫法體現了古文“序”的文體特點。
D. 作者兩次提到《詩經》:開頭借《詩經》語句贊賞周御史“以道得民”,有君子之風;結尾引《詩經》體例,自然而巧妙地交待作序緣由。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自寇之入人皆憂將之不選兵之不練賦調之不給而已若如議者拘攣之見非惟稅無所出將盡驅東南之民以從賊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l)公滿歲且去,而吏民伏闕上書愿留者數千人。
(2)當時議者猶以國計為辭,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財賄,聞蠲賦之語,往往相顧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