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阿慶基“造反”
[芬蘭]本蒂·韓佩
一條板凳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難道這還有什么奇怪的嗎一個人在七十年歲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長的、急的、慢的。板凳被發明和制造出正是為了
人們能夠坐它。或許這條板凳還有別的目的,因為冷飲亭就在它的旁邊……
托比亞斯·阿慶基多次感到奇怪,這條板凳看完全是條普普通通的板凳,人們僅僅是在散步途中想讓腿腳歇上一歇時,才意識到它的存在。
托比亞斯·阿慶基坐在板凳上,他的頭發斑白,但精神卻很矍鑠,他用大拇指托著煙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之中。沒過多久,越越的歌聲喚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現在是生活在動亂時期。罷工、騷亂……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這么干難道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如果像被拴著鼻子的小牛犢那樣發瘋似的掙扎,能行嗎托比亞斯·阿慶基已經七十歲了,現在世道是不是變了也許是吧,也許人們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過些了嗯,他們應當盡可能過得更好些。這就有足夠理由去進行斗爭……
他聽見一個過路人說,罷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亞斯·阿慶基,已上了年紀,只能坐在板凳上觀望。在這種時期,作為一個旁觀者也實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過了,人不少,除了兩旁土路,整個街道都擠滿了人群。
他們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詞句:“法律騙人,政府壓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過去了,托比亞斯·阿慶基朦朧地感覺到,他們在自己的愿望,向著遙遠的未走去……他們在前進,先頭消失在轉彎處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發生了阻塞,盡管后面的還在前進,突然“砰”的一聲響,劃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亞斯·阿慶基被子彈的呼嘯聲驚呆了。這似是不應該的……然而后他還是靜下,覺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觀者。
游行一下子散了,猶如受到旋風襲擊似的揚起了滿天塵土,人們掉轉頭紛紛跑了。托比亞斯·阿慶基看到握著步和皮鞭,正在尋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這時,突然發現坐在板凳上發呆的托比亞斯·阿慶基。
“你放什么哨”大喝一聲。
托比亞斯·阿慶基只張了張嘴,還沒得及解釋自己僅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觀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脫的困境,不禁頓時火冒三丈。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過坐在板凳上……可是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亞斯·阿慶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沒有完結,他確實陷入了解脫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訊、受審,最后被帶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參與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亞斯·阿慶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僅僅是在板凳上坐一會兒而已。而這條板凳看完全是條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對咆哮起,他怎么也難以接受的指控,他難道會熱昏了頭腦干下這等事!可憐蟲……怎么會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裝坐在板凳上,企圖逃過劫難,實際上是個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運首腦……
就是認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塊,你就是參與了造反……
托比亞斯·阿慶基搔了搔頭皮,覺悟過:也許世界上從就沒有為旁觀者準備的板凳!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托比亞斯·阿慶基是一位七十歲的老人,他過著孤獨而沒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觀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樂趣。
B.“作為一個旁觀者也實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罷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慶基這樣想,可以看出他分守己,也表明他對社會現實認識不深。
C.一口咬定阿慶基參與造反,是個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欺軟怕硬,能力低下。
D.這篇小說刻畫人物非常成功,運用了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刻畫阿慶基老人,使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沒有用更多筆墨正面去寫與罷工工人的沖突,這就使得阿慶基老人的被捕情節更加突出,有力地彰顯主題。
(2)小說前后兩次寫道“這條板凳看完全是條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說中阿慶基的心理活動,前后經歷了哪些變化?請作簡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說結尾處的畫線句有什么含義?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請結合小說內容,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