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是經濟形態、政治結構、思想意識等領域的深刻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產關系發生變化和轉型的時期,立國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的趨勢。與土地制度的變化相適應,封建剝削方式也發生變化。同時,在官私手工業作坊中也普遍實行了有利于提高生產積極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會經濟關系使宋代商品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以至于有人認為宋代發生了“商業革命”。
——梁泉《我們只有一個中國》
材料二
明清時期,士人從商是很普遍的現象。清代李象琨《棣懷堂隨筆》中說:“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還在總結行商經驗的基礎上編纂了一系列對于經商有實用價值的書籍,其中就有專為士商編寫并以“士商”一詞命名的,如澹漪子編的《士商要覽》和程春宇縭的《士商類要》等。嘉道時期,士商相混的趨勢愈演愈甚。商人們把培養后代入仕作為從商的最終目的,捐輸買官成為他們躋身于士群體的主要途徑。這類“紳商”群體,逐漸取代傳統的紳士階層,成為中國社會最有權勢的在野階層,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終導致了傳統四民社會的解體。
——摘編自傅志明《儒商的內涵與外延辨析》
材料三
嘉、道時期,理學出現了斯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在理學營壘中出現了一個較有生氣的湖湘經世派別,它強調理學的經世功用。如賀長齡等敏銳地感覺到理學在實務方面的嚴重不足,強調以“義理”修身養性的同時,要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對當時學術界影響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編輯的《皇朝經世文編》,集清代中期經世實學之大成。稍后的曾國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統治危機需要經世實學的扶持,成為嘉、道時期湖湘經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編自鄭大華、劉平《論清代嘉道時期的湖湘經世派》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并據材料一概括推動宋代“商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因素
。(8分)
(2)依據材料二,歸納明清時期出現“士商相混”現象的表現。并依據所學知識簡析其出現所帶來的影響。(9分)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嘉道時期湖湘經世派產生的原因。(6分)綜合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促進鴉片戰爭后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因素有哪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