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題型:選答,填空 難度:★★★★ 4萬熱度
社科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中國戲曲的寫意性戲曲通過綜合化的舞臺手段來表現生活因而是表現性的藝術它不
社科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中國戲曲的寫意性戲曲通過綜合化的舞臺手段來表現生活,因而是"表現性"的藝術。它不像西方寫實戲劇那樣對生活動作進行直接模仿,而是經由節奏、韻律、姿態對生活動作進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來表現生活,它的表現生活就不是寫實性而是寫意性的。馬鞭一搖就是在路上走馬,船槳一晃則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圓場則是人在急速行路——戲曲表演與生活動作拉開了距離。西方美學以逼真為美的極致,無論是古希臘的雕塑,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都高度體現了這一原則。古典主義將這種原則充分運用在戲劇之中,高乃依《論三一律》說"戲劇作品是一種摹擬,說得確切些,它是人類行為的肖像;肖像越與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這是不容置疑的。"這種理念最終導致了自然主義戲劇的泛濫。中國古典美學原則卻盡量避免因注目于對事物的逼真摹仿而喪失了對其內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們要防止"謹毛而失貌"。與西方美學"模仿說"以物為主、心附于物、強調審美主體對客體的服從不同,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比興說"強調人心對于外物的感應,重視人的感覺和訴諸聯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強調審美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種美學原則在通過藝術手段表現對象時,就會提倡內在精神的傳達而非外貌的逼真,狀摹對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藝術與對象之間的距離。欣賞一幅畫只注重運筆是否氣韻生動,可能并沒有留心它是否逼真,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離神合"。戲曲對于生活的擷取是極具選擇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心情與心境,重在將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狀態,通過比喻、象征、對比、夸張等手法表現出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從而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昆曲《荊釵記·上路》中錢流行失去女兒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來的卻是"景蕭蕭""古樹枯藤棲暮鴉"的意象、"自嘆命薄,難苦怨他"的心境、"嘆衰年倦體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觀情感同客觀景物揉為一體,客觀景色經過人物感情過濾之后轉換了寓意,從而表現出特定環境中活動著的人的精神面貌,這就是戲曲敘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下面對中國戲曲"寫意性"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通過對生活動作進行直接模仿,然后進行加工,再通過綜合化的舞臺手段來表現生活。
B.提倡內在精神的傳達而非外貌的逼真,狀摹對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藝術與對象之間的距離。
C.對于生活的擷取是極具選擇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心情與心境。
D.通過比喻、象征、對比、夸張等手法將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狀態表現出來。2.下列各項不屬于中國戲曲"寫意性"的一項是( )
A.馬鞭一搖就是在路上走馬,船槳一晃則是在江里行船。
B.劇中人物高興時演員放聲大笑,劇中人物悲傷時演員失聲痛哭。
C.昆曲《荊釵記·上路》中錢流行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來的卻是"景蕭蕭""古樹枯藤棲暮鴉"的意象。
D.把椅子擺在舞臺上,它既是椅子,也可以成為寒窯或者監牢的門,還可以是井。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西方美學以逼真為美的極致,在這種美學理論的指導下,西方寫實戲劇特別強調對生活動作的直接模仿,從而最終導致了西方自然主義戲劇的泛濫。
B.中國傳統美學強調人心對于外物的感應,強調審美主體對客體的服從。
C.中國戲曲演員將人物內在的情感狀態通過比喻、象征、對比、夸張等手法表現出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從而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
D.中國戲曲演員把人物的主觀情感同客觀景物揉為一體,從而表現出特定環境中活動著的人的精神面貌。
溫馨提示:一定要認真審題,用心答題!